——解读《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指南2015》
作者 王晓光 (系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所所长)
7月26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正式发布《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指南(2015)》(简称《管理指南》),对工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给出新的指导。这是继《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之后,工经联印发的又一份社会责任指南,也是我国第一份系统阐述社会责任管理融入的指南。
区分《管理指南》与以往相关指南的不同,认识《管理指南》对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的指导作用,对工业企业而言意义重大。因为未来一段时期,无论是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要求工业企业发挥主力军作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构建绿色高效的工业体系,既是国家的战略需要,也是行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管理指南》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为工业企业将社会责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管理运营提供思路方法。那么,《管理指南》与以往指南到底有什么不同?企业又如何将《管理指南》应用到社会责任推进管理工作中去?
《管理指南》与以往指南的不同
第一,工业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2008年和2010年,工经联先后发布了《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第一版和第二版,随后还配套发布了实施手册,彼时,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还处在相对高速的时期。此后,中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布,这些新变化和新战略都与工业经济密切相关。《管理指南》正是在这些宏观背景下出台,紧扣新时期工业行业的发展特征。因此,宏观背景是《管理指南》与以往指南首要的不同。比如主要议题中就出现了“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等与当前绿色制造、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等热点相关的内容。
第二,《管理指南》首次从增强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角度推动社会责任与企业运营融合。2008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指南,主要强调的是工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而《管理指南》的目的则是指导工业企业在新常态下如何有效应对外部的环境变化与要求,从这种变化中发现管理改进和创新的机会,提升企业对直接或潜在市场变化的把控能力,持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推动企业深入理解社会责任管理思想理念、掌握管理方法工具,促进社会责任管理有效融入运营,为工业企业在新常态下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增强可持续竞争力提供指导。单从篇幅上看,《管理指南》的内容是《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内容的两倍多。
第三,提出了管理推进的具体措施,实操性更强。《管理指南》系统地提出了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工业企业的路径和操作建议,这一点是之前的同类指南中没有过的。工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任务是推动企业经营思想的转变和管理思路与方法的创新。因此,形成一条合理有效的将责任管理融入运营的路径是非常关键的。结合工业企业的特点和社会责任管理的核心内容,《管理指南》提出了认识社会责任管理理念、明确基本原则、开展融入实践、掌握重点议题、强化能力建设的基本社会责任推进步骤。
《管理指南》的应用要点
《管理指南》是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新常态下,对工业企业推进社会责任管理提供的指南,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同时,《管理指南》是在原有指南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阐述社会责任管理的推进思路,从以履责内容为主转变为以社会责任管理提升为主,力图建立适合中国工业企业现阶段发展水平和管理特点的社会责任管理思路、内容与方法体系。工业企业要将《管理指南》应用到社会责任管理实践中,需要把握四个要点:
第一,融入路径是核心。可以说这是《管理指南》与以往社会责任指南最大的不同,即给出了工业企业将社会责任思想和方法与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相融合的路径。因此,工业企业可以按照《管理指南》提出的建立社会责任推进组织体系、开展尽责审查、利益相关方识别与参与、制定社会责任战略规划、推进负责任运营与管理、加强社会责任沟通、建设社会责任品牌、开展责任管理评价与改进共八个步骤,依次推进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工作。《管理指南》对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了进一步解释,比如社会责任推进组织体系中需要重点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推进的组织机构,二是推进的制度流程。
第二,重点议题是抓手。区分重点议题,能够让企业迅速找到履责的抓手。《管理指南》中列出了工业企业履责的八大重点议题,以及议题管理的策略和流程。以往,企业常常困惑于“除了慈善捐助社会公益外,哪些事情还是社会责任项目”,明确重点议题后就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工业企业可以对照《管理指南》给出的重点议题进行逐一分析,找到切入点。这八大重点议题分别是公平运营、顾客与消费者权益、绿色制造、安全生产、技术创新与应用、和谐劳动关系、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社区参与和发展。可以看出,这些议题一方面与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性紧密相关,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工业企业当前面临的外部环境的要求。
第三,能力建设是保障。无论是开展社会责任实践还是搭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能力建设是基础也是保障,只有拥有全面的履责能力,才可能有效推进社会责任管理。那么能力建设从何做起?工业企业可以参照《管理指南》给出的五方面建议,即普及全员社会责任理念、构建社会责任管理团队、组织社会责任培新、进行社会责任知识管理、提供资源支持和保障,逐步提高自身的履责能力。
第四,理念和原则是基础。任何时候,管理理念和原则都是企业开展经营的基础,《管理指南》开篇就阐述了工业企业如何认识社会责任管理,即企业以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提升可持续竞争力为核心,树立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理念和战略,并在经营管理中贯彻落实,有效管理好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全面提升综合价值创造能力、运营透明度和品牌美誉度,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管理指南》提出了企业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工作的九项基本原则:诚实守信原则、价值创造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合作共赢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透明运营原则、全员参与原则、典型示范原则和融合创新原则。工业企业应当掌握这些基本理念和原则,树立全员社会责任意识,并结合企业实际灵活运用管理原则,提升管理能力,进而增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来源于 企业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