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CSR新闻
CSR优秀案例CSR CASE
CSR新闻
吴晓波谈企业社会责任的中国基因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日期:2014-12-30 点击次数:1794次

近日,在《第一财经日报》主办的2014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上,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以独特的透析视野,阐释了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缘起、发展和壮大脉络,为社会责任的中国基因演绎了完美而清晰的历程。

吴晓波以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的事迹为例重点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基因在中国的演变。在吴晓波看来,张謇弃官经商,当中国的主流社会精英进入到商业领域,这时候所谓的社会责任概念才出现。之前所有商人的社会责任只对家和宗族负责。在张謇之前,所有人所说的行善,回到家乡修桥铺路、修族谱等行为都不能算是所谓的社会责任。但是张謇的行为就到了另外一个境界,企业家或商人意识到要用他们的财富,推动国家的建设。

吴晓波引述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费正清的话说,张謇这批人,就是洋务运动以后真正具有中国概念的商人,他们很多从商目的不是赚钱,这是中国传统的儒家分子进入商业,和欧洲企业家的区别。这些商人一开始进入商界就想改善社会、改善国家。中国儒家修身是为了改变社会,他们是从中国开始搞洋务运动以后,出现的非常奇特的企业家阶层,他们在整个民国时期经历了很长时间。

张謇时期,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他生活的时期是国破家亡、朝代更迭、朝廷昏庸、社会撕裂的一个时期。吴晓波介绍,张謇在日记里说,只能靠自己在可能范围内,尽可能为社会做点事,所以张謇尽力改造他的家乡南通,让南通成为当时最现代的小县城,那里有中国第一个师范学校、中国第一个博物馆、中国第一个剧场、中国第一个盲人学校等。张謇建了很多的公共设施,投资了300多个公益事业,他也是300多个公益事业的法人代表。他用他的资金和他的精力,尽最大可能在极小范围内做出改变。

细数张謇之后有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企业家重新回到中国的舞台的时期,最早是1978年中国政府重新开始让民营资本出现,但这个阶段,很多企业家的能力和社会关怀跟张謇那一代人有很大差异。而中国的主流精英分子进入商业是1992年以后,到了1999年以后又有另外一批年轻人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创业,3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精英分子已经慢慢成为了中国商业世界的主流。今天规模以上的私营企业(500万以上),已经达到1200万家,其中有很多是有知识、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跟张謇相比,120年以后的今天再谈企业家的企业社会责任,有什么特点呢?

现在中国已经逐渐变成工商业非常发达的文明社会,对于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对社会的进步承担怎样的责任,吴晓波认为,当代企业家和张謇相比,还是有几点比他更进步。第一个现在企业家的公共价值观更自由,对民主、自由,对中国在世界的责任,以及对一个国家成为公民社会的必要性的理解远高于张謇时代的企业家们。关键在于有没有可能把我们形成的价值观、能力,参与到整个国家的国民建设中,不仅仅是指办几个学校和医院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是为社会提供正向的公共价值观。第二点,企业家长期以来是以赚钱为目的,但目前的企业家,还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企业家,还有一类是社会企业家。商业企业家就是单纯地追求企业盈利的企业家。不过,现在中国社会有很多从事公益组织的企业家,他们将企业家精神和企业运营的模式投入到公益领域,虽然不产生财富增值,但产生价值增值,这类企业家是社会企业家。吴晓波希望企业家精神中追求创新、颠覆和痴迷的特点能够在社会责任领域体现,并且社会企业家能够和商业企业家共同成长,这样的话社会组织会更完善。

最后,吴晓波用张謇的一句话来陈述他所欣赏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张謇曾说过:“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意指,人生在世,与草木并没有太多分别,若能留下一些有用的事业,虽然与草木共同生长,却不会与草木一同腐朽。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4 www.hncsr.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省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 豫ICP备2022017388号-1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智慧岛信息产业大厦804室 电话:0371-55656911 传真:0371-5565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