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慈善的人常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去做慈善?”
我的答案是,不忍心,不愿意,不希望。不忍心需要帮助的人在困境中孤立无援,不愿意对他人的苦难置若罔闻,不希望我们的社会变得麻木不仁。或许这也是每一个胸怀慈善的人都会有的心声,面对弱势群体,面对不完美的社会,一股不能平息的恻隐,渴望美好的愿景促使一代又一代的慈善工作者勇往直前。
我国的慈善文化源远流长,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慈善事业仍如新生事物一般在摸索中前进。近年来随着“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四川雅安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等一系列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发生,激发出空前规模的全民慈善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巨大潜力。然而,慈善热情的忽冷忽热也反映出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如何使慈善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市县慈善事业的发展,更是一项艰巨且无典范参照的工程。但林州人却用自己的智慧,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用行动述说了慈善的真谛,让慈善如潺潺的红旗渠水一般,持续不断地滋润着林州大地。
善始于心。自2010年林州慈善总会成立以来,这些最朴实的林州儿女,以满腔热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慈善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高效运作,使林州慈善事业迅速发展壮大。他们一直不懈地寻找最适合林州的慈善模式,通过不断地改进,让慈善在林州更好地生长。林州人始终以“红旗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短短五年时间,便将林州慈善打造成了一方楷模,成为林州又一张响亮的名片。
政府是怎样,他代表的人民就是怎样。林州慈善事业的显著发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正是在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有效部署和积极引领下,逐渐形成了先进的慈善理念和多样的活动形式,建立了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和运作机制,搭建了广泛的公众参与平台。林州慈善可以说是在党的带领下进行的一场酣畅淋漓的战役,一群看似平凡的人,完成了令人惊叹的变革。
前总理温家宝曾说,任何一项改革都将艰苦卓绝,需要社会各界觉醒、参与和支持。慈善事业作为一项社会事业,迫切需要广泛的参与,大力的支持。无数的小流才能汇聚成江河,波澜壮阔的江河才能更有力地奔腾向前。林州各界坚定的支持,是慈善事业不断攀升的不竭动力。捐资助学,带动就业,帮扶病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温暖的双手。从领导干部牵头身体力行做慈善,企业家反哺家乡,以多种形式投身家乡建设和帮扶,再到全民共同践行慈善义举,林州人一步一个脚印,在慈善的原野中结结实实地踏出了一条林州大道。他们倔强正直,相信慈善的力量,不抱怨,不着急,融合各方支流,激起更多的反响。
《点燃》这部作品,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林州慈善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林州慈善组织及其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情怀。书中每个故事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哭有笑,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无数感人的瞬间,被作者用笔尖凝固下来,赋予其永恒的生命。作者真实而生动地记录着林州大地上一个个平凡人做的一件件 “小事”,透过他细腻的文字和对事实深入的刻画,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每件不起眼的“小事”其实都是最重要的“小事”,感受到林州人以慈善的名义点燃自己生命激情的点点滴滴。作者本人也是林州人,是林州慈善发展的见证者,更是林州慈善的参与者,是林州全民慈善的缩影。他代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独有的慈善参与方式:以笔尖书写慈善变迁,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慈善、关注慈善、参与慈善,让林州慈善的声音更加嘹亮,响彻世界。
五年来,千千万万的林州人以红旗渠精神为标杆,积极寻找着慈善工作的每一处落脚点,始终坚持“为民”理念和“务实”作风,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的同时不断创新。红旗渠作为林州人用双手开凿的奇迹令世人赞叹,如今,林州人又将慈善浓墨重彩地写入新时代的篇章。
我们看到,随着行动规模的增大,形式的多样化,林州慈善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但无论飞得再高,走得再远,出发点仍是最开始的那一抹感动。爱和不忍,始终是一直以来的力量源泉。口号抵不过行动,林州人始终认为,爱家乡,爱生活,就必须真真切切地团结起来,行动起来,切切实实地解决一个又一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让慈善发生,才能让慈善更有力的发声。
慈善,功在当下,利泽千秋,是每个人,也是整个社会最为柔软也最为敏感的触点。但是柔软,也可以成为改变这个社会的力量。随着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爱意必将植入更多贫瘠的心灵,成为滋养慈善生长的养料。以善养善,必将催生出一代又一代推动慈善发展的动力,涌现出一幕幕更为感人的事迹。
感谢林州,为我们演奏了一曲关于慈善,关于爱的赞歌。
林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副主任
河南省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主任
《新慈善》杂志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