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天星能源产业集团是以煤化工为主导产业,集高新技术、商业贸易、物流运输、房地产开发、资本投资等板块于一体的现代股份制民营企业。集团总资产逾30亿元,旗下有20个经济实体企业,员工3000余人,年实现利润和税收超亿元,是灵石县和晋中市龙头企业之一。集团应用的“PEC管理模型”成果被中国企业创新成果案例评审委员会评为“中国企业创新成果优秀案例”,多次被晋中市委、市政府评为明星企业、模范企业和最具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被灵石县委、县政府评为功勋企业、转型发展先进企业。
近年来,天星集团在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稳定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响应国家和山西省委、省政府“先试先行、转型跨越”的号召,确立了“创造绿色财富,建设幸福企业”的发展目标,秉承“自强不息,挑战超越”的企业精神,以“强企报国,履责利民”为企业使命,坚持“共创、共赢、共富、共荣”的经营理念,不断进行产业升级转型,带动企业持续发展。同时,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积极参与农业帮扶活动,热心帮扶农民群体,扶助教育事业,发扬利国利民的企业精神,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和谐进步做出了贡献。
一、转型发展,持续贡献社会
针对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高耗低效、创新力不高的现状,天星集团一方面推进能源、物流、管材等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重点加强新技术的运用和新设备的更新,降低单位能耗,全面提升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对于产能严重过剩、高耗低效、国家要求调整的行业,果断做减法,进行淘汰整合。
(一)发展生态产业,惠及当地百姓
集团开展的工业反哺农业、产业扶贫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活动,按照“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能者有其岗,劳者有其酬”的原则,以生态庄园经济为主要形式,投入近亿元资金,实现了1000多个家庭、5000余人的致富梦,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2009年至2013年,集团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对天星集广煤业采区内的静升镇土黄坡村和马家山村分别进行了整体移民搬迁和新农村改造,广大村民告别了过去的土窑洞,住进了新楼房。集团还将土黄坡村千余亩闲置土地进行合法流转,投资亿元与土黄坡村委会联合打造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综合实体,给当地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优化管理模式,打造绿色经济
天星集团绿色生态庄园目前经营项目有花卉、养殖、种植、采摘、林业、蔬菜、农副产品、餐饮服务等。然而,生态庄园运营后,遇到了“低产出”和“高成本”的困境,难以持续发展。集团在生态庄园不景气的情况下,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因地制宜创新管理模式,实行条理清晰的管理制度和灵活多变的经营策略,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重新焕发生机,进一步稳定了现有人员的就业情况,也进一步为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保障。
首先,向管理要效益,创新奖励、激励机制。一是分工明确,分级承包,环环相扣,层层制约。二是降低成本,节约开支,算小账,算细账,在每一板块都设立明确的责任人,并依据实际情况定任务、定产量、定目标。每项种植、养殖品种都和负责人的奖励挂钩,力争实现少投入,多产出。其次,采取灵活的营销方式,敏锐捕捉市场动向信息,发掘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各类产业项目,做到取长补短,发挥优势,让整体产业有足够的调整余地。最后,争取各方援手。利用煤矿生态治理基金反哺农业,争取林业、畜牧、农委、乡镇等各政府部门在农业产业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
二、关爱员工,重视人才培养
在积极寻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资本、健康、民生等新型产业创新化的同时,集团更加注重引进和运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尤其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努力做到摒弃传统用人理念,为新进人才提供自由发展平台,保障员工各项权益,营造和谐创新环境。
(一)制定人才战略,加大培训力度
建设学习型企业、培养知识型人才队伍是集团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天星集团认为,人才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集团的长足发展离不开企业的众多员工。为此,集团制定了学习型企业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并提出了“3512人才工程”计划:培养300名精通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具有创新执行能力的复合型干部;培养500名懂得现代营销知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征善战的营销骨干;培养100名能攻坚克难的技术骨干;培养2000名技术过硬,竞争力强的操作工。
近年来,集团多次聘请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大学的学者和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到企业授课。多次组织集团高层领导、管理骨干到全国各地行业优秀企业参观学习,进行业务交流。同时与专业的企业管理咨询机构进行合作,为员工定制培训方案,开设富有特色的培训课程,在提高员工职业素养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员工的精神生活。
(二)党建引路,充分保障员工各项权益
在遭遇整体经济效益下滑的困难时期,天星集团顶住运营压力,努力做到不减薪、不裁员,在稳定就业岗位的同时,仍坚持为员工谋福利,保障员工各项合法权益。
集团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党建工作中,逐步建立起丰富的激励体系,并坚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持续营造和谐、文明的工作环境。充分利用和改造乒乓球室、党员活动室、职工之家等休闲场所,为员工提供文体活动场地;利用文化宣传走廊、宣传栏、企业刊物、党务公开栏等加大对员工优秀事迹和创新成果的表彰力度,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开设文明道德讲堂,普及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为员工提供精神食粮。
与此同时,集团还坚持以各种形式关爱帮扶困难员工,将职工关心的问题纳入党代会和职代会议事日程,并经常组织企业高层领导深入基层了解员工生活,关心困难职工家属;坚持为离退休员工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三、完善安全体系,创建安全企业
作为一家能源产业集团,天星尤其把安全生产看作是企业的生命,生产过程中的每一步流程,都设立了严格的安全保卫措施,把员工的安全摆在生产的第一位,最大力度地确保员工在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从安全理念到安全制度措施,每个环节都严格管理,确保每一位员工在毫无安全隐患的条件下安心工作。
(一)普及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以“珍惜生命、安全生产”为核心,通过宣传教育手段,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从而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安全理念转变。
安全理念决定安全意识,安全意识决定安全行为,因此,天星集团从源头抓起,注重向员工渗透安全理念和培养其安全行为,建立了以“一个中心”(以人为本)和“两个基本点”(安全理念渗透和安全行为养成)为核心的安全文化,内化安全思想,外化安全行为,不断提高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使广大员工不仅对安全理念熟读、牢记,并将其内化到意识深处,转化为安全行为及自觉行动。
在安全文化落实上,一方面,集团根据不同时期安全工作特点,在工作场地悬挂安全横幅、张贴标语、宣传画、制作宣传墙报、出版通讯、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片、广播安全知识等方式,时时提醒员工注意安全;另一方面,在班组园地和各科室张贴安全职责、操作规程,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防范水平。此外,还在班组安全学习会上,不断向员工灌输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切实将安全文化落实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二)健全安全法制
天星集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始终坚持“以法治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安全行为,使安全生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起了安全生产法制秩序。
坚持“以法治安”,必须“立法”、“懂法”、“守法”、“执法”。在“立法”上,集团在相关法律基础上,建立、修订、完善企业自身安全管理相关的规定、办法、细则等,为强化安全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在“懂法”上,组织全体干部、员工学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条例等;在“守法”上,要求全体干部、员工都必须自觉守法,将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到生产管理全过程;在“执法”上,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并严格执法,维护安全法规的权威性。
(三)落实安全责任
为进一步保障安全生产,集团采取层级落实安全责任的方式,逐级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在责任书中申明具体的责任、措施、奖罚办法等,并对完成责任书各项考核指标、考核内容的小组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对没有完成考核指标或考核内容的小组和个人给予一定处罚,确保将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天星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转型道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并全面关爱员工的健康安全,以实际行动践行企业“强企报国,履责利民”的责任使命,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和谐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